您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风采 > 农林文苑 > 正文内容

传承红色基因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赴湘江战役所在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1-11-17 18:27:39     作者: 党群工作部 农凤敏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0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4月25日-27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党员到桂林市兴安、全州开展“学党史、强党性、跟党走、开新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传承长征精神,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25日一早,我们从红七军的故乡百色坐动车一路向北,天气由炎热渐渐转向寒凉。到达兴安北站下车后,真正踏上兴安这块红色土地时,我的心情也变得沉痛而虔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一站--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在红军堂内聆听《心中有信仰,革命有力量》现场教学。就像之前去许多城市旅游一样,我习惯性地做好攻略。根据印发的日程安排,出发前我特地查找了兴安县与中国革命的有关资料,初步对湘江战役这场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当听到兴安县党校退休教师岳启海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红军英勇鏖战的故事,讲述了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英雄事迹,我的眼睛湿润了。当年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被敌人截断,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经此一役,红军也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中央红军兵力折损大半,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湘江之水,被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出于对红军战士的缅怀,当地百姓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谣。随着对湘江战役的深入了解,我被湘江战役红军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感染。

  湘江战役,是一曲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英雄壮歌。在这场血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这一战最终换来红军战略方向的彻底改变。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划时代的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启。

  从红军堂内出来站在湘江岸边,眼前的湘江水碧绿无波,可我的脑海里分明看到刺骨的江水、敌机的轰炸扫射、四面八方涌来的敌人……鏖战、抢渡、牺牲。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在血与火中杀出一条血路,杀出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道路,为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艰难困苦处,理想成就伟业。许是机缘巧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第二天,我们紧随习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位于桂林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纪念园里,长80米、高7米的“红军魂”雕塑长廊中,主雕塑原型正是陈树湘。我们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铿锵的誓言穿越时空,是对党对革命先烈的郑重承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园说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以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的奥秘。

  赓续精神血脉,走好复兴之路。回望百年党史,雄关漫道真如铁。从百色起义到湘江战役,正是无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革命信仰点燃理想信念之火,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就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我们都应感谢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的如诗如画的江山,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勇前进。

  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一名国企员工,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各自的岗位工作中迎难而上、砥砺奋进,走好新时代新国企新征程。